如何成就偉大的事

How to Do Great Work by Paul Graham 中文翻譯

Cheng-Wei Hu | 胡程維
49 min readJul 26, 2023

Paul Graham (PG) 的文章是新創必讀,但我認為他的這篇文章也適用於任何在生活中有點迷惘,或是正在為社會性自我實現而苦惱的人。

How to Do Great Work 涵蓋了很多 PG 很多以前文章的想法,可以用來釐清青年危機 (Quarter-life crisis) 的困惑跟思考人生。我順手跟 AI 一起翻譯了兩萬字,希望能對中文讀者有點幫助,感恩惜福!

本篇翻譯原發布於:https://chengweihu.com/pg-on-great-work/

如果你想要和我一起,學習各種酷東西來更好地了解世界,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https://weeklyio.substack.com。每週,我都會分享我在心理學、科學、哲學、生產力、寫作、新創、以及所有其他酷東西的學習。

我用英文寫這份電子報,所以如果你想要練習英文也沒問題。如果你更習慣使用中文,歡迎追蹤我的臉書以獲得其他中文內容。祝好!

原文由知名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共同創辦人 Paul Graham 於 2023 年 7 月刊載在他的個人部落格,標題為 How to Do Great Work。本文透過機器翻譯並加上我的些許編修。我在各段落加上小標題讓這萬字長文更易讀、方便紀錄進度和分享。有任何問題歡迎透過臉書私訊。

如果要整理在各領域取得卓越成就所需的技能,那麼這些技能的共同點會是什麼呢?我決定在實作的過程中探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原本是想搭建一個適用於所有領域的行動藍圖。但我也對這些通往卓越成就的技能是什麼感到好奇。所以在構築這個藍圖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技能清單其實是有確定答案的,並且它們並不是「努力」這個詞能夠概括的。

以下的藍圖假設你很有野心。

找尋你的目標

首先,你得確定你要努力追求的具體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需要具備以下三個特質:你在這項目標上具有天賦、你對這項目標有強烈的熱忱、並且你在此有發揮才能的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你基本上無需太過擔心第三點,有野心的人對發揮才能平台的選擇已經足夠謹慎。所以你主要需要評估的,就是自身的天賦和熱情。1

這兩項考量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頗為困難。當你年輕時,你不確定自己的擅長之處,也不清楚其他人在做什麼,有些你最終可能會投入的工作或許現在還未出現。因此,雖然有些人在 14 歲就明確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大部分人都需要不斷地探索並尋找自己的目標。

尋找目標的方法就是實踐。如果你不確定從何處著手,那就先隨便挑一個試試看。更重要的是要開始行動。有時你可能會走錯方向,但那都沒關係。去了解各種不同的事情總是有好處的,因為許多重大的發現往往源自於連接不同領域的洞見。

養成創造你自己的專案的習慣。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你真正想要投入的事情。不要讓他人決定你對「工作」或「事業」的定義。如果有一天你做出了偉大的事業,那麼大部分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專案。即使它可能是某個更大的事業的一部分,但你是這部分成就的主要推動力。

那麼,什麼可以成為你的個人專案呢?答案是任何能讓你熱血沸騰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對事物的審美感與判斷力的變化,使你興奮的事物與重要的事物逐漸會有所交集。7 歲時你可能熱衷於創建一個巨大的樂高模型,14 歲時你可能自學微積分,21 歲時你可能專注於一些未解的物理問題。這些興趣會變化,但真正不變的是那份由衷的熱情。

這份熱情激發出的好奇心,既是偉大事業的啟動鍵,也是它的航向指南。它不僅為你提供動力,還為你指出方向。只要你仔細聆聽,你就能察覺到哪些事物在吸引你。

問問自己,哪些事情即使別人覺得乏味,你仍然充滿好奇心?那就是你要追尋的偉大事業。

當你找到了自己極度好奇的事物之後,下一步就是學習足夠的知識讓你進入該領域的最前沿。知識是需要逐步累積的,從遠處看,你擁有的知識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弧線,但當你有足夠的知識去近距離觀察時,你就會發現其中的缺口。

接下來就是去觀察這些缺口。這會需要一些技巧,畢竟我們的大腦總是傾向於忽視這些缺口,並欺騙自己去為世界建立一個簡化的認知模型。但許多的發現,都是從質疑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中產生的。2

如果你得到的答案看起來有些古怪,那就更好了。偉大的發現總是帶有獨特性的標籤。無論是數學還是藝術,都能看到這種現象。如果你確實找到了這樣的特殊之處,那麼你應該去擁抱它,而不是試圖改變它。

勇敢地追求你的特殊想法,即使其他人對這個主題並不熱衷。實際上,他人的冷淡反應可能是一個良好的信號。如果你關心的是一個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而你的專業知識足夠讓你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那麼這就是你的最佳選擇。3

總結一下,尋找你的個人專案有四步:選擇一個領域、學習到足夠達到該領域前沿的知識、找到存在的縫隙,以及探索其中有潛力的部分。這就是所有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做過的事情,他們從學習者成長為實踐者。

第二步和第四步需要你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確實,我們的努力並不能保證偉大的成就,但是根據大量的經驗,如果不付出努力,就絕對不會有成就。而持續投入的前提是你對它有充足的興趣。興趣和好奇心對你的驅動力有比培養堅持努力的習慣更大的影響。

好奇心、樂趣和渴望成就偉業,是三個最強大的驅動力。有時,這三者會逐漸融合,而最強的驅動力來自於這三者的結合。

最大的獎勵就是找到那些存在於縫隙中,有可能帶來新的開創性發現的部分。你找到了知識表層的裂縫,將它撕開,然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尋找個人專案

讓我們再談談「尋找個人專案」這個複雜的主題,關於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其中的困難在於,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你無法判斷這些事情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意味著你可能需要在某一行業工作好幾年,才能知道你是否真的熱愛並且擅長這個行業。而你同時也無法去體驗或學習大部分其他的行業。這可能導致的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由於信息不全,你可能會遲些才開始做真正屬於你的事。4

野心的本質可能會讓這個問題更嚴重。野心有兩種,一種是在你找到興趣點之前就擁有的,另一種由你的興趣所引發的。大部分做出偉大成就之人的野心,是這兩種形式的結合。如果你在找到興趣點之前就過於有志一圖,那你往往會更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大部分國家的教育制度將「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簡化了。他們期望你在真正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之前就長期投入某個領域。結果就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常常被教育制度視為一個搞破壞的人。

他們不願意承認,現行的教育制度無法幫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這個制度還假設你能在青少年時期就像有魔法一樣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既然他們不願意承認,那麼我來說明真相吧:在這條尋找道路上,你只能依賴你自己。有些人可能運氣好能一下子找到,但是大多數人會像大家一樣,在許多的道路中跌跌撞撞、反覆探索。

所以當你年輕且有野心,卻不知從何著手時,該怎麼做呢?首先,你不應該隨波逐流,以為答案會天外飛來,你需要採取行動。這世上並沒有一本能為你揭示全部的指南,我相信這一點在你閱讀那些偉人自傳時就該有所體會。在尋找要探索的職業時,運氣佔了很大的部分。那些偉人總是在偶遇知己或好書後,猛然領悟,就找到了要做的偉大事業。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被運氣眷顧的機率。而提高的方式,就是保持好奇心。嘗試更多事情、接觸更多人、讀更多書籍、問更多問題。5

當你有疑惑的時候,以自己的興趣作為優化的中心。一個領域會隨著你對它的理解而逐漸變化。例如,真正的數學研究和你在高中數學課本上學到的東西大相逕庭,所以你需要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更全面地去了解這些事物。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領域並沒有隨著你的深入了解而變得越來越吸引你,那麼你應該停止,那並不是你該去做的事。

不用擔心你的興趣點是否與他人不一樣。你的品味越獨特越好。獨特的品味通常非常強烈,這種強烈的興趣將使你更有成效。同時,你在較少人涉足的領域中更容易發現新的東西。

找到真正適合你的事情的證據就是,你甚至會覺得那些在其他人看來很複雜和可怕的事物對你來說是如此地有趣。

然而,領域和人並不一樣,你不需要對它保持忠誠。如果在你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了更令你興奮的東西,不要害怕做出改變。

如果你想為他人提供某些東西,請在那之前確保你提供的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連你自己都想要的東西,寫你想讀的故事、製作你會想使用的工具。同時,由於你周圍的人可能有相似的需求,他們將成為你的首批受眾。

提供給他人的東西也應該遵循你的興趣。顯然,最能吸引人的故事就是你自己也想讀的故事。我反覆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都會出錯。他們並不去做他們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去做一些他們幻想出的、所謂比他們自己更成熟的受眾所需要的。一旦你這樣思考,就再也回不去了。6

當你嘗試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時,會有各種力量試圖將你帶離正軌:膚淺、趨勢、恐懼、金錢、政治、他人的期待、有影響力的詐騙者等等。然而,如果你偏離了自己真正的興趣,你將變成這些力量的奴隸。但如果你堅持你的興趣,你就能保持在正確的路徑上。

迎風而上

「追隨你的興趣」聽起來可能有點被動消極,但如果你真正地遵循這個原則,這意味著你需要依賴你的興趣來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你會經常面臨拒絕和失敗,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儘管面對拒絕和失敗需要勇氣,但這並不意味著你需要事先做全面的規劃或準備。在許多情況下,達成偉大的事業其實非常簡單:在讓你滿懷熱情且能激發你野心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好的結果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你不需要製定一個計劃然後按部就班地完成,你只需要找到不變的事物,然後按照你的想法全力以赴。

計劃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幫助你達到你可以想像的目標。你可以在小時候就決定有一天要贏得金牌或發大財,但你無法規劃出這個過程中的競爭與淘汰。

我認為對於大部分希望達成偉大事業的人來說,正確的策略是不要過度規劃。在每個階段都去做看起來最有趣、能在未來為你提供最好選擇的事情。這也可以解釋為,一直「迎風而上(Stay Upwind)」。從經驗來看,大部分達成偉大事業的人都是這樣做的。

譯註:Stay Upwind 的概念出自 Paul Graham 的 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從欺騙自己開始

就算你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去做的過程也並非那麼簡單。有些時候,你一早醒來就有新的點子,恨不得馬上投入工作,但更多的時間,並非如此。

靈感並不能自動引領你向前。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逆風、海流和隱藏的暗礁。所以,就像海上航行一樣,做事也有一套方法和技巧。

舉例來說,雖然你應該全力投入,但你也可能過於用力,如果你這麼做,會發現邊際效益遞減:過度疲勞會使人變得遲鈍,最後甚至可能損害你的健康。而做事的邊際效益取決於你要做的事情。有些事情本來就困難,你一天最多只能做四五個小時。

理想的情況是,投入的時間應該是連續的。儘可能地把你的時間安排成塊,將一整段時間全心投入這件事。如果你知道可能會被打斷,你會避開困難的任務。

一切事情最難的是開始,開始可能比堅持還要困難。有時候,你需要透過「自我欺騙」才能跨過第一道門檻。但別擔心,這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你的錯。

無論是開始一天,或是開始一個專案,你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啟動。既然「開始」比「堅持」需要更多的能量,那麼我們可以稍微欺騙自己一下,告訴自己:這兩者需要的能量其實並無太大的差別。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自我欺騙在做成大事的過程中是錯誤的,但這是個例外。當我在早上因為懶惰不想工作的時候,我會騙自己說:「我只是來檢查一下目前的進度。」五分鐘後,我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或者需要改正的地方,自然就開始工作了。

同樣的自我欺騙,也可以用在開始一個新的專案。欺騙自己認為一個專案所需要的工作量與實際情況沒那麼大。很多偉大的成就都是從一句「這事情能有多難?」開始的。

這也牽涉到年輕人的一個優勢。他們通常比較樂觀,雖然這種樂觀大部分來自於無知,但在這種情況下,無知有時會比博學更有利。

嘗試去完成自己開始的事情,即使它比你想象的要更困難。完成一件事情,不僅僅是一場對自律的修練。很多專案的亮點往往出現在結束的階段。

另一個可以說的謊言,是誇大你正在做的事情的重要性,至少對自己是這麼說。但如果這件事情能帶來新的發現,那麼它就不算是謊言了。7

克服在計畫上拖延

我們可以將開始行動的方式,區分為按天或按計畫兩種,這兩種方式分別對應著兩種拖延行為。其中,計畫拖延(per-project procrastination)是更為嚴重的。也就是你會將自己想要啟動一個計畫的雄心壯志,一年又一年地拖延下去,只是因為你覺得現在的時機還不太適合。然而,當你按年來拖延,你會累積越來越多未完成的事項。8

計畫拖延之所以危險,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會偽裝成你正在努力完成的工作。你並沒有在閒逛,反而是在忙於做著另一件消耗你自身的事情。因此,對於計畫的拖延並不像對一天的拖延那麼容易引起你的警覺。你太忙了,甚至沒有注意到這種拖延存在。

打敗計畫拖延的方法,就是偶爾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是我最想做的事嗎?」當你還年輕時,這個答案可以是「並不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否定的答案就變得越來越危險了。9

堅持的指數增長

要完成一項偉大的成就,通常意味著要花費一段在他人看來無比漫長的時間,但偉大的成就正是如此締造的。偉大的事情是通過對一項你真心感興趣的事持續投入而實現的。這樣,當你暫停下來回頭看的時候,你會驚訝於你已經走過了那麼長的路程。

我們感到驚訝的原因是我們會低估工作的累積效應。一天一頁的工作量聽起來不多,但如果這樣堅持一年,你就能寫成一本書了。堅持下去,這就是關鍵。創造偉大成就的人並不是一天就完成了許多事情,而是確保每天至少完成某一件事,而不是一事無成。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可以累積,那麼你就會獲得指數級的成長。大部分的人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但指數級的成長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比如學習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你學得越多,學起來就越輕鬆。累積粉絲也是一個例子,你的粉絲越多,就能帶來更多新的粉絲。

指數增長的問題在於,起初它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平緩的斜坡。儘管感覺平緩,但其實仍然是指數級的成長。但是,由於我們無法立即直觀地感受到,所以很容易在指數增長的初期低估其力量。

一些能夠指數增長的東西具有超高的價值,它們值得你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啟動。然而,由於人們常常在初始階段低估指數增長,這些啟動往往是無意識的。人們能夠忍受起初學習許多新事物卻沒有得到回報的階段,只是因為他們從經驗上知道學習新事物需要一個推動力,或者他們只能一個粉絲一個粉絲地去累積,別無他法。如果所有人都清楚地了解如何投資於指數增長,那麼會有更多的人去做這件事。

完成一項大任並不僅僅是全力以赴就能做到的。當你在散步、洗澡或是躺在床上的時候,那種間接的思考有著更大的力量。讓你的思緒飛一會兒,你往往能解決直接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

然而,你還需要保持傳統意義上的努力,以便從這種間接思考中獲益。你不能只是到處閒逛,做白日夢。這種放飛思緒需要植入到刻意工作中才能得到養分。10

每個人都知道在做事的時候應避免分心,但在讓思緒放飛的時候也應避免分心。這樣,當你放飛思緒的時候,它就會飛向你當下最關心的問題。所以,我們真正需要避免的,其實是那種將你需要做的事情推到次要位置的分心,否則你就會將這種自由思考的時間浪費在走神上。(例外:不要避開愛)

只以最佳為目標

你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對你所在領域工作的品味,因為在你知道哪種是最好的,以及使它如此優秀的原因之前,你並會不知道你在追求什麼。

而「成為最佳」就是你應該追求的,因為如果你不試圖成為最好,你甚至都不能稱得上是好的。這個觀察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證實,而我猜測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努力做好的抱負會自然地導致期望過高,結果卻不如意;或許追求成為最佳的抱負在本質上與僅僅希望做好的抱負不同;又或者「做好」的標準過於模糊,導致追求最佳的想法比追求做好的想法更能驅動人。實際上,以上這三種原因,大概都有點道理。11

幸運的是,以「做最佳」為目標被大量實證表明其有效性。儘管「達到最佳」聽起來給自己增加了不少壓力,但實際上,因為你把目標設在「最佳」,往往會使你思考得比他人更深一層。這種優勢讓人感到興奮,也帶來一種難以名狀的輕鬆感。「達到最佳」讓事情變得單純:畢竟從某個意義上來看,「達到最佳」比「做好」更簡單。

而設定「達到最佳」這樣的高目標,其實就相當於去思考人類在未來 100 年將會關心什麼。這不是因為他人的想法比你自己的更重要,而是因為只有那些 100 年後依然被需要的事物,才可能是真正優質的東西。

保持真實,避免做作

不必過度嘗試改變自己的做事風格。只要做到你能做到的最佳就好了,再特別的風格也無法幫你達到最佳。

風格是自然產生的、獨特於你的工作模式。強行塑造風格會讓人感覺過於做作。

做作的本質是扮演一個非自我角色去做事。你會置身於一個有吸引力但是虛假的人設中,而當你因這種吸引力感到自豪時,這種虛假性也將在你的事業中完全體現。12

對年輕人來說,成為他人的誘惑最大。他們經常感覺自己是無名小卒。但你無需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如果你在足夠有野心的項目上努力,這個問題會自我解決。如果你成功完成一個有野心的項目,你就不再是無名小卒;你是完成它的人。所以只需去做這個工作,你的身份將會自我確立。

「避免做作」(Avoid affectation)是一個相當實用的原則,但如何以正向的語言來表述它呢?該如何說「應該做…」而不是「不要做…」?最好的回答就是「保持真實」。如果你保持真實,那麼你就能避免做作,以及其他可能阻礙你成為最佳的障礙。

保持真實的核心在於確保智性的誠實(intellectually honest)。我們教育孩子們,誠實是一種無私的美德,是一種犧牲。但實際上,誠實也是一種力量。想要得到新的啟示,你就需要有一雙能夠發現真理的眼睛。你在嘗試看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真理。如果你不能保持智性的誠實,又怎能有發現真理的眼光呢?

譯者註:關於培養在智性上的誠實,推薦閱讀: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一個避免智性的不誠實的方法是對反對的觀點保持更開放的態度。樂於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當你承認在某事上的錯誤後,你就解放了自己。而在那之前,你需要承受因為不願承認錯誤所帶來的壓力。13

除了智性的誠實,真誠的另一個更微妙部分是不要過於拘謹。不拘小節(informality)比它在語法上帶有否定意義的名稱所暗示的要重要得多。它並非僅僅是某種東西的缺席。它意味著專注於重要的事情,而非無關緊要的事物。

過度注重形式與做作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你在關注「看起來如何」,而不是「實際做出來如何」。這就是為何在傳統意義上的書呆子在創造偉大事業上有優勢:他們不在乎「看起來的形象」。實際上,這也是定義書呆子的一部分。

書呆子有一種天真的勇氣,這正是創造偉大事業所需要的。這種特質無法學習得來,而是從小就有的。所以要保持。成為那個勇於表達想法的人,而不是那個假裝深沉地批評他人的人。「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是真的,走向偉大的路從來不簡單。

可能對於某些職業來說,悲觀和消極可以是一種優勢,但如果你想要創造偉大的事業,就算看起來有點傻,保持樂觀和積極也是你的優勢。反其道而行之是我們都熟悉的老話了。舊約中說,為了避免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傻瓜,你最好保持安靜。但這個建議只是為了讓你看起來聰明。如果你真的想要發現新的東西,那你最好勇敢地表達你的想法,分享給他人。

有些人天生就是真誠的,有些人則需要付出努力。無論哪種形式的真誠,都是足夠的。但對於那種認為不真誠也能創造偉大事業的觀點,我持保留態度。要用真誠來創造偉大的事業已經非常困難了,更何況是缺乏真誠的情況下?你沒有足夠的彈性去容納因為智性的不誠實、過於固執、以及追求潮流而產生的扭曲。14

發明與發現

偉大的工作不僅與其創作者一致,也與其自身一致。它通常都是一體的。因此,如果你在進行某事的過程中面臨決定,試著問自己哪個選擇更加一致。

有時,你可能需要捨棄一些東西並重新開始。雖然這不是必須的,但是當你真的需要的時候,你必須願意放手。學習放手需要努力。當你有需要從頭開始的事物時,對現況的偏見(status quo bias)和自身的惰性會一起讓你否定這個現實。要戰勝這一點,問自己:如果我已經做出了改變,我會想要回到現在的狀態嗎?

你要有信心,大膽地去做選擇。不要留下一些不適合的東西,即使它們讓你感到驕傲,因為留下它們只會逐漸消耗你自己。

的確,在有些事情中,將你所做的一切連接在一起是好的。這樣的結果會更加集中,而你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但是當你需要捨棄的時候,也不需要通過自欺,硬說這裡有真正值得留下的東西。

數學的優雅或許聽起來像是從藝術那裡借來的比喻。當我第一次聽到「優雅」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一個數學證明的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的。但現在,懷疑它在概念上是更早的:藝術的優雅的主要成分是數學的優雅。。無論如何,它在遠遠超出數學的範疇都是一個有用的標準。

然而,優雅可能是一種長期的賭注。費力的解決方案在短期內往往會有更高的聲望。它們花費了大量的努力,且難以理解,這兩點都會給人留下印象,至少是暫時的。

而一些最好的作品看起來似乎花費的努力相對較少,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已經存在了。它們不需要被建造,只需要被看見。當你很難說你是在發明某物還是在發現它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

當你做的事可以被視為發明也可以被視為發現時,傾向於認為它是一種發現吧。試著將自己想像成讓這些事物自然地成為自己連接世界的通道。

(奇怪的是,選擇要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是一個例外。這通常被看作是尋找,但在最好的情況下,它更像是創建某物。在最好的情況下,你在探索領域的過程中發明了這個領域。)

類似地,如果你在嘗試發明一個強大的工具,那就不要為它設定上限。一個強大的工具理論上會以你無法預見的方式被使用,所以移除限制吧,即使你還不清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偉業總是像工具一樣提供一個供他人繼續搭建的平台。所以無論你是在發明新的點子供人使用,或是提出他人可以回答的問題,這都是好事。最好的想法會在各種領域中帶來啟示。

如果你用最基本的方法表達你的想法,它們將比你想要表達的更加真實、真摯。

好奇心與創新性

當然,只有真實是不夠的。偉大的想法既要真實,也要新穎。而且,即使你已經學到足夠多,你仍然需要在學習和創造之間找到平衡。

在英語中,我們會把這樣的能力區分開來,分別稱之為:原創性(originality)、創造力(creativity)和想像力(imagination)。乍看之下,這樣的區分頗具理性,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獨立的技巧。你完全有可能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但並不具備創新力。

我向來不太喜歡「創作的過程」(creative process)這個詞。它帶有一定的誤導性。創作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種思考習慣。具有原創思維的人,對於他們關注的任何事物,都能持續產生新的想法,就像切割機產生火花一樣,他們天生就是這樣。

然而,如果他們對自己所關注的事物不夠了解,產生的新想法可能就不會太出色。我認識的其中一位具有原創思維的人,在離婚後,決定專注於約會,但他對約會的了解大約只有一個 15 歲的一般人,這導致了許多「匪夷所思」的經驗。但他的經驗也更清楚地展現了原創力在缺乏專業知識支持的情況下,會變成什麼樣子。

雖然我不確定人是否能培養自己的原創性,但人顯然有方法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例如,當你手上有其他事要處理的時候,反而容易有新的點子湧現。新想法並不是靠苦苦思索產生的,而是你在建構或理解一些稍微困難的事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的產物。15

討論或撰寫你感興趣的事物,常常是產生新想法的好方式。當你試著描述某個想法時,你會持續從內心深處挖掘詞彙,去塑造其形狀。實際上,有些思緒只有透過寫作才能被完全呈現。

改變你所處的環境也許能提供所需的幫助。新的點子往往在你去到新地方時突然湧現,這是因為旅行本身就能刺激這些思緒的產生。而且,你可能不需要走很遠,有時候,單單是出去走走就足夠了。16

在相關主題之間自由探索,也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這是因為當你在探索這些相關議題的同時,你也在為自己的創新機器提供更多素材,新的點子往往潛藏在事物間的內在連結中。

不應該將你的注意力均等地分配在每個話題上,這樣只會導致任何一個議題都無法得到足夠的關注。你應該依據一種近似於冪律(Power Law)的規則17來分配精力。對一些議題保持專業的好奇心,對於更多的議題,則只需要保持隨興的好奇心即可。

好奇心與創新性緊密相連。好奇心為創新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元素。進一步說,好奇心本身就是創新性的一種體現方式。問題對答案,就如同好奇心對創新性,因為好的問題本身就已是答案的一部分,強烈的好奇心也是創新的源頭。

什麼是好點子

尋找新想法是種特殊的遊戲,因為它就像在挑戰你目前所看見的現實。當你發現一個新點子時,你往往會驚訝於它如何那麼自然且熟悉,甚至會讓你想,怎麼以前沒有人想過這個點子呢?

當一個點子同時帶來陌生與熟悉的感覺時,它很可能就是一個好點子。

注意到明顯的事情聽起來很簡單。然而,實際上,從經驗上看,產生新的點子卻很困難。這種矛盾的源頭是什麼呢?要想出新的點子,通常需要你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透過不同的心智模型來理解世界,這些心智模型既幫助我們,也束縛我們。當錯誤的心智模型被修正,新的點子就變得顯然。但是,看見並修正錯誤的心智模型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新的點子既明顯又難以發現的原因:你得先撥開迷霧,才能見明燈。

發現心智模型錯誤的方法之一,是比其他人更加謹慎。錯誤的世界觀會在與現實衝突的過程中留下線索,但大多數人並不願面對它。因為他們的思考全然依賴於現有的心智模型,他們常常會選擇忽視那些線索,不論那些線索事後看起來有多麼明顯。

要找到新的點子,你必須捕捉到那些線索的微妙之處,而非選擇視而不見。這就是愛因斯坦所做的。他能夠看到馬克士威方程組(Maxwell’s equation)的廣闊前景,不僅僅是因為他持續尋找新點子,還因為他更為謹慎。

此外,你還得願意打破規則。儘管打破規則和觀察謹慎聽起來有些矛盾。如果你習慣於打破規則,你就更能修正自己看待世界的心智模型。因為在所有透過舊模型理解世界的人眼中,新模型都打破了原先的規則。

很少有人了解破除規則的困難,因為在人們接受新觀念的瞬間,它就變成老生常談了。當你開始透過新的心智模式來認識世界,所有事物看來都會變得理所當然。然而在這之前,你所認識的世界並非如此。以日心說為例,它在過去半個世紀才被廣泛接受。即便在天文學者之間也是如此,因為「日心說」實在違背直覺。

其實,如果你深入思考,一個好的新想法在大多數人眼裡應該看起來是糟糕的,否則別人早就去試驗了。因此,你要尋找的是那些看似瘋狂但實則正確的觀念。如何判斷這些觀念呢?對此,我們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通常來說,看似糟糕的想法確實很糟糕。但是,那些實際上是正確的瘋狂想法,往往讓人興奮,影響深遠;而那些純粹糟糕的想法則通常讓人挫折。

有兩種方式可以輕易地破除常規:享受違規的過程,以及完全不在乎規則。我分別將這兩種狀況稱為積極的獨立思考和消極的獨立思考。

那些獨立思考能力強的人往往不會按部就班。規則不但無法阻止他們,反而會激發他們更多的活力。對這種人來說,有時候,只是挑戰本身的困難度所帶來的快感,就足以讓他們開始行動。

另一種破除常規的方式就是對其漠不關心,甚至不認為它們存在。這就是為何新手和門外漢常常會有新的發現。不了解某個領域的預設前提,使他們能夠被動地進行獨立思考。像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似乎也不易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我認識的好幾位都表示這能幫助他們產生新的想法。

嚴謹與破除常規聽起來像是一個奇特的組合。在流行文化中,它們是對立的。然而在這方面,流行文化有個錯誤的假設。它假設所有議題都是普通的,而在這些普通的事物上,嚴謹和破除常規是對立的。然而,在真正重要的議題上,只有真正嚴謹的人才能破除常規。

好的想法藏於近乎宗教的堅持之下

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想法通常都會在接近成功之際被完全忽視。你在潛意識中的確看到了它,但你的另一部分潛意識卻否定了它,因為它太過奇特、風險太高、費力過大或太具爭議性。這暗示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如果你能撇開這些偏見,你就能看見更多新的想法。

有一種方式可以避免你的潛意識為了保護你而拒絕你的想法,那就是去追問:有什麼好想法是值得別人去探索的?

你也可以從相反的方向來找出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想法:從找出遮蔽它們的事物開始。每個被高度重視卻又錯誤的原則,其周遭都包圍著許多有價值但尚未被嚴肅審視的想法,因為這些想法違背了那些實際上是錯誤的原則。

宗教就是由一連串被高度重視卻錯誤的原則所組成。因此,任何字面上或實質上的「宗教」,其背後都有許多有價值但未被嚴肅審視過的想法。哥白尼和達爾文的發現就屬於這類18

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人們對什麼事物有著近乎宗教的堅持,過度依賴某些原則,而這些原則可能並非如他們所想的那麼明顯嗎?如果你捨棄這些原則,又會出現哪些可能性呢?

選擇你要解決的問題

人們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比選擇要解決哪些問題時更具創意。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決定要解決什麼問題時也會出奇的保守。那些在其他方面從不隨波逐流的人,也會跟隨大眾去解決最受矚目的那些問題。

人們在選擇問題時比選擇解決方案更保守的一個原因是:問題是更大的賭注。一個問題會耗費你的時間可能以年為單位,而找到解決方案所花的時間常以天來計算。然而,即便如此,我認為大多數人還是過於保守。他們為了避開風險、順應潮流,那些不為人知的難題的價值就被忽視了。

在這些冷門難題中,最有趣的一種,就是那些大家都認為已經被充分探討過、但實際上並未被討論透徹的問題。做出偉大事業的人,往往會挖掘並展現出已有事物的潛力。藝術家杜勒和發明家瓦特都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如果你對一個被大家認為已被挖透的領域有興趣,不要因此搖搖欲墜。在這方面,他們往往都是錯的。

解決冷門問題也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沒有遍地的宣傳聲,也不必急於求成。機會主義者和評論家都在忙於其他事情。那些已有的事物也不會有什麼變數。而且,有了想法就是有了機會,因為如果不去思考的話,這些想法就會被無端浪費掉。

然而,一個問題被忽視並非因為它平庸,而是它看起來並非實際的那麼重要。那麼,如何找到這些問題呢?放任自我 — — 讓好奇心引導你去探索,至少暫時不要理會那個告訴你「你只應該解決『重要』問題」的聲音。

的確,你需要去解決重要的問題,但幾乎每個人在判斷問題重要性上都過度保守。如果你周遭有一個重要但被忽略的問題,那麼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所以,試著問問自己:如果你暫停「正經」的工作,出於興趣,你會去做什麼?這個答案可能比它看上去更具意義。

選擇要解決的問題比選擇解決方法更需要原創思維。那些開創新領域的人,正是因此而出眾。因此,選擇要解決的問題看似只是在起步階段決定要做什麼,實際上卻是整個過程的關鍵所在。

問題對於答案的重要性

很少有人能體會到這個層次。對於如何找到「新想法」大家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低估了「問題」對於「答案」的重要性。人們總認為創造偉大的想法就是找到了答案,但真正的關鍵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會低估「問題」的重要性,是因為受到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在學校裡,問題的存在不過是為了找到答案的一瞬間,就像不穩定的粒子一樣。但實際上,一個真正好的問題的作用遠超過此。一個好的問題本身就是新發現的一部分。例如,新物種是如何產生的?物體落地受的力和行星保持軌道受的力是否相同?只是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就已經跨入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領域。

懸而未解的問題可能會讓人感到不安,但你越思考這類問題,就越有可能找到解答 — — 或者更令人興奮的是,你可能會發現這些未解的問題竟然有著共通之處。

有時候,你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偉大的成就常常源於你從多年前開始關注,且未曾停止思考的問題,有些甚至源於童年的觀察。人們經常強調保持年輕時的夢想的重要性,但同樣重要的是持續思考年輕時的問題。19

這一點在專業領域中同樣適用。人們總以為專家應該無所不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對專家而言,一個好的問題常具有兩個特性:a)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相當重要;b)其他人也摸不著頭緒。

試著想像一下,在新想法被發現的那一刻之前會發生什麼。具有專業知識的人,總會對某些事物感到困惑。這暗示著困惑是創新的一部分。只有當你接受世界就是充滿謎團這個事實,你才會願意正視這些問題。然而,你不能僅僅接受現狀,否則就無法產生解決它們的驅動力。20

擁有一堆待解的難題其實是一件美好的事。這就像富者越富的情形,想要獲得新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嘗試解答現有的問題。問題不只是引領我們找到答案,也能帶領我們探索更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好問題在行動中產生

最好的問題常在不斷的嘗試中孕育出來。你可能在當前的緊固不動的公式中發現一絲線索,嘗試拉扯它,發現它越拉越長。所以在試著解答之前,無須要求問題要有多大的範疇,你甚至無法預測這一點。能注意到線索本身已經相當不易,何況是預測拉出來後將解開多少難題。

有點狂野的好奇心會有所幫助,輕輕地嘗試拉扯許多線索,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大事常常源於小事。其初期版本通常只是一場實驗、個人專案或者是一段短談,從這裡開始,事情逐漸變大。所以,讓小事多發生一些。

高產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你嘗試的事情越多,發現新事物的機會就越大。然而要明白,嘗試越多也意味著會有越多的失敗。你無法在不碰壁的情況下,直接想出好的點子。21

雖然先行研究前人的成果聽起來像是更為負責任的做法,但實際上,透過實際動手做,你不但學得更快,也會感到更有趣,並對前人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儘快開始,從小規模與簡單的事物開始,這會更容易,這兩個想法就像兩塊拼圖一樣,可以完美地配合在一起。

如何由小事開始,做出偉大的成就?答案就是透過持續的迭代。偉大的作品幾乎都是透過不斷釋出新版本來達成的。從小事開始,逐漸演進,最後的版本將比你原先規劃的更加精緻、更富野心。

如果你所創作的產品是要供人使用的,那麼持續迭代就更加重要了 — — 儘快推出初始版本,並根據使用者的回饋持續改善。

從最小可行產品開始。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經常有效。即使無效,至少這會讓你開始行動。

避免在任何一個版本中加入太多新的元素。對於第一個版本來說,這樣的作法有個名詞(遲遲未發布 taking too long to ship);對於第二個版本來說,也有一個名詞(第二系統效應 the second system effect) — — 但這兩者其實只是試圖加入過多新元素的具體實例而已。

一個新項目的早期版本,有時因為基礎功能過於簡單,如同玩具一般,而被忽視。但當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好的跡象。這表示該項目已具備一個新想法所需的所有元素,只是尚缺乏規模,而這通常是可以後續培養出來的。22

與從小事著手並持續迭代相反,另一種作法是提前規劃好你要做的事情。通常來說,這樣的規劃看似更具負責任性。說「我們先做 x,接著做 y,最後完成 z」聽起來比「我們嘗試 x 看看會有什麼結果」來得更有組織,但其效果其實並不如後者。

規劃並非本身就是好事。有時候規劃確實是必要的,但它不過是一種「必要之惡」,是對不可避免的條件的反應。你需要進行規劃,是因為你在使用不夠靈活的工具,或者你需要協調眾多人的共同努力。若能保持小規模的項目並使用靈活的工具,你就無需進行過多的規劃,你的設計可以逐步進化出來。

善用你的年齡優勢

儘可能在你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多承擔一些風險。在有效的市場中,風險與回報是成比例的,所以不要尋找確定性,而是尋找期望值高的賭注。如果你的失敗並不常見,那你或許已經太過保守了。

雖然年長者通常偏向保守,但實際上年輕人更容易犯下這個錯誤。缺乏經驗使他們害怕冒險,但實際上,正因為年輕,你才有能力承擔最大的風險。

即使是失敗的計畫也有其價值。在推動計畫的過程中,你會探索到少數人接觸過的領域,並遇到少數人曾經提出的問題。再者,如果要找到值得思考的問題,「挑戰更高難度的事物」可以說是最好的方式。

當你年輕時,要充分利用年輕的優勢;當你年紀增長時,要善用年長的優勢。年輕的優勢包含活力、時間、樂觀與自由;年長的優勢則是知識、效率、財富與影響力。透過積極努力,年輕時可以取得部分後者的優勢,且在年老時仍能保有部分前者的優勢。

年長者的勝出之處在於「知道自己的優勢」。年輕人往往擁有優勢卻不自知。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可能就是時間,但他們並不察覺自己所擁有的時間多到無法想像。而將時間轉化為優勢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稍微隨興的方式來運用它:單純因為好奇,多去瞭解一些你似乎並不需要了解的事情,嘗試創造一些酷炫的東西,或者成為某個領域的超級高手。

「稍微」是一個重要的修飾詞。年輕時可以揮霍時間,但不要單純地浪費它。在做一些你擔心可能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和在做一些你確定會浪費時間的事情之間,這兩者的差別其實很大。前者至少是一種賭注,而且可能帶來比你所想像的更好的結果。23

年輕最微妙的優勢,或者更精確地說,因「缺乏經驗」而產生的優勢,就是能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一切事物。當你的腦袋第一次接觸到一個新的觀念時,有時候你可能無法完全接納它。這個問題大部分時間是因為你的思維方式,但偶爾也可能是這個觀念本身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觀念就會像一根刺一樣,每當你思考的時候,它就會讓你感到困擾。對這個觀念熟悉的人可能早已習慣了這種不適,但你可以選擇不接受。24

所以,當你第一次學習某個事物時,要注意那些看起來不對或缺失的地方。你可能會有忽視它們的衝動,因為 99% 的情況下問題可能是出在你自己身上。而且,為了持續學習,你可能不得不暫時擱置自己的困擾。但別忘記這些問題。當你對這個主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回頭看看自己是否還有疑惑。如果在你現有的認知下,那些問題你還是感到困惑,那麼,這很可能是代表你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觀念。

克服學校灌輸的被動性

從經驗中獲得的最有價值知識之一,就是知道你不必煩惱什麼。年輕人知道什麼事情很重要,但不知道它們分別有多重要。因此,他們無所選擇地為每一件事情感到焦慮。而事實上,真正值得他們擔心的事情只有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年少無知的問題不只在於「你不知道什麼」,還在於「你所認為的並非如你所想」。成年的你會發現,你的腦袋裡堆滿了一堆無用的東西,比如,壞習慣、錯誤的觀念。如果不把這些清理掉,你不可能做出偉大的事業。

你腦袋裡的許多錯誤觀念都是學校灌輸的。我們對學校過於習以為常,以至於不自覺地把上學和學習等同起來,但實際上,學校有許多奇特的特點,扭曲了我們對學習和思考的理解。

例如,學校引導我們進行被動學習。從你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有一個權威人物站在教室前面,告訴所有人必須學習什麼,並統一評估你是否學會了。然而,課程和考試並不是學習的本質,它們只是學校設計出來的一種通用產品。

越早克服這種被動性越好。如果你還在上學,試著把上學看作是自己主導的計畫,把老師看作在為你工作,而不是反過來。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牽強,但這不僅僅是一個思維練習。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事實。此外,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這也是教育的本質。最好的老師並不想當你的主管。他們更希望你主動探索,把老師看作可以尋求協助的對象,而不是一味地被老師帶著走。

學校往往會誤導我們對工作的認識。在學校裡,老師總是告訴你要解決什麼問題,並且你幾乎總是可以依賴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你必須自行弄清楚問題是什麼,往往又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解決。

然而學校最糟糕的影響,就是讓你把「考試得高分」等同於「一切都成功了」。持有這種思維,你將無法創造出偉大的成就。你無法欺騙自己,也無法欺騙他人。所以,停止尋找捷徑。打敗體制的方法是專注於別人忽視的問題,並找到解決之道,而不是偷懶省力。

不要認為自己需要依賴別人給你「機會」。即使他們能提供機會,但獲得機會的最好方式仍是專注於表現出色,而非跟隨在有影響力的人後面。

對於權威的拒絕不要太過在意。能夠讓入學面試官或獎項評審委員印象深刻的特質,與做出優秀工作所需的特質常常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權威評選委員會的決定,只有在它們成為反饋循環的一部分時才真正有價值,而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好的模仿是公開的

剛踏入某個領域的人,通常會先模仿現有的成果。這本身並無不妥,畢竟沒有比「透過模仿學習某樣事物如何運作」更好的學習方法。而且,複製並不一定代表你的作品缺乏創新性。創新性的關鍵在於新想法的加入,並非舊有想法的剔除。

然而,模仿也有好的模仿與壞的模仿之分。若你打算模仿某件作品,那麼請公開進行,而非偷偷摸摸,更不該在無意識之下複製。這就是那句常被誤用的名言「偉大的藝術家都會借鏡」(Great artists steal)所強調的問題。真正危險的模仿是呆板且無靈魂的複製,這將導致你被冠上抄襲的標籤,因為你不過是在別人鋪設的軌道上行駛的火車。然而,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即使你模仿前人,也能夠以青出於藍且勝於藍的方式展現。25

在許多領域中,你的早期作品幾乎難免基於他人的成果來展開。不論是計畫還是研究,少數會橫空出世,多數則常是對既有成果的延伸或深化。當你剛起步時,你沒有自己的作品作為參考,只能依賴於他人的研究或成果。一旦在這領域有所成就,你就可以進一步開展基於自己的成果。人們常推崇後者,批評前者缺乏原創性,然而實則,兩者並無太大區別。

有趣的是,那些最新奇的點子,往往因其新奇性被視為無創新性的衍生物。甚至連發現者本身,也常將自己的新發現看作現有事物的變形,因為這些發現太新,還未有更適當的概念來形容它們。

模仿的確存在一些風險。比如,你可能會抄襲一些過時的東西 — — 它們可能曾經代表新潮,但現在已經陳舊。

當你試著模仿時,避免死板的照本宣科,有些東西一比一的複製會讓你顯得可笑,例如你只有 18 歲,卻模仿一位 50 歲的優秀教授的態度,或使用文藝復興時期的古語。

那些你欣賞的人雖然成功,但他們也有一些缺點,然而,他們身上最容易模仿的部分,往往就是這些缺點。

這在言行態度上更為明顯。例如,有些才華人士是惡劣的,這有時會讓缺乏經驗的人誤認為,要成為才華橫溢的人,他必須先成為惡劣的人。但實情並非如此,才華只是讓人們願意忍受他們的惡劣行為的理由。

最強大的模仿方式之一,就是將某物從一個領域複製到另一個領域。歷史上充滿了這種意外發現的例子,因此,有意識地學習其他領域的作品,或許可以增加發現新事物的機會。如果你認同這點,那麼你可以從各種不同的領域中廣泛吸取靈感。

負面的例子有時候會像正面的例子一樣富有啟發性。有時候,從失敗的事情中你會學到比成功的事情更多的東西。有時候,只有當你感到缺乏什麼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明白你需要什麼。

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若你所在領域的大批優秀人才都集結在同一地方,那麼去那裡待上一陣子通常是個好主意。這不只會讓你更有抱負,也會讓你逐漸解構這些所謂的人才的神秘面紗,了解到他們也不過是普通人。這個過程會讓你更有自信。26

如果足夠真誠,你或許會得到比預期中更熱情的歡迎。大多數擅長某個領域的人都樂於和真心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人交談。若這些人在工作上也表現優異,他們極可能將工作視為自己的興趣,而人們總愛談論自己的興趣。然而,你可能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才能找到真正卓越的人。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大學,做出偉大成就具有很高的威望。因此,人們常誤以為,這裡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做出偉大的事業。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學內部的人往往無法公開告訴你,不同學系或部門的水準差異巨大。有些學系擁有正在從事偉大工作的優秀人才;有些學系曾經有過這樣的人才;還有些學系始終平庸。

尋找最佳的夥伴。許多項目是無法獨立完成的,即使你在做一個你希望自己獨立完成的項目,有其他人的鼓勵和建議總是好事。

夥伴不僅影響你的工作,他們也會影響你自身的品性。所以,去和你想成為的那種人一起工作吧,因為你會變得像他們一樣。

這些夥伴的素質遠比數量更重要。有一、兩個優秀的夥伴遠勝於擁有一大群還不錯的夥伴。實際上,前者不僅優於後者,而且是想做出偉大事業的必要條件。歷史證明:偉大的事業往往在優秀的團體中誕生。這表明,你與誰合作往往決定了你是否能做出偉大的事業。

那麼,如何知道你有足夠好的夥伴呢?根據我的經驗,當你真的有的時候,你自然會知道的。這意味著,如果你無法確定自己有沒有好夥伴,那你大概就沒有。也許我可以給出一個更具體的答案:足夠好的夥伴會提供讓人驚訝的洞見,他們能夠看到和做到你所不能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有這樣足夠好的夥伴,能夠在這個意義上讓你保持警惕,那麼你的工作環境是達標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可以從與夥伴的合作中受益,但有些項目需要更多人,而且並非人人都適合開始這樣的項目。如果你想要經營這樣的項目,你就必須成為一名領導者。而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樣需要一定的才能和興趣。如果你沒有這些,就沒有中間道路可走:你要麼強迫自己學習管理作為「第二語言」,要麼避開這樣需要自己成為領導者的項目。27

保護你的高鬥志

重視你的鬥志(morale)。如果你在做的事又耗時又費力,那鬥志就變成實現目標的基石。你必須精心經營並小心呵護它。

高昂的鬥志源自於正面的人生觀。如果你樂觀看待事情,你就更有可能成功;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而非常倒楣,你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的確,全心投入自己的事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你避開困擾。如果你選擇做些比較純粹的事,其困難性本身就會變成你逃離日常生活困擾的避風港。如果你認為這是在逃避現實,那也未嘗不可,因為它真的很有效,一些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都是這麼做的。

一個人的鬥志可以透過工作本身得到提升:高鬥志能幫你達成目標,達成目標又能進一步提升你的自信,讓你做得更好。不過要注意,這個迴圈也可以反向運作:如果你做得不好,這可能會使你感到沮喪,使你更難以做好這件事。由於這個循環決定了你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當你陷入困境時,可以試著先做些容易的小事,這樣你就能完成一些事情了。

有遠大志向的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讓挫折徹底打敗他們的鬥志,就像氣球被扎破了一樣。為了避免這種狀態,你可以明確地將挫折視為實現大目標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部分,畢竟,解決問題總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實現偉大目標的過程和深度優先搜索(DFS)演算法很類似,你的渴望就像一個根節點(Root Node)。你應該以你的渴望為出發點,盡可能地探索每一種可能性。所以,「如果一開始沒有成功,就再試一次」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它應該是:如果一開始沒有成功,要麼再試一次,要麼後退一步再試一次。

「永不放棄」也不完全正確。顯然,有時候選擇放棄是正確的。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永遠不要讓挫折使你做出超過必要的妥協。進一步說:永遠不要放棄根節點,不要放棄你的渴望。

如果你做的事情讓你感到痛苦,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就像跑步時氣喘吁籲並不一定是壞事一樣,因為這取決於你跑得有多快。因此,要學會分辨好的疼痛與壞的疼痛。好的疼痛是努力的象徵,壞的疼痛則是傷害的象徵。

影響鬥志的其他元素

觀眾是你鬥志的重要元素。如果你是學者,你的觀眾可能是你的同業;如果你在藝術領域,你的觀眾可能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觀眾。無論如何,你不需要追求觀眾的數量。觀眾的價值並不與其數量成正比。這對於名人來說或許是個壞消息,但對於初出茅廬的人來說卻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有一個小而忠誠的觀眾群就足以支持你。如果能有一小群人真心欣賞你所做的事,那就已經足夠了。

你和你的觀眾之間,應該盡可能地避免有第三方介入。在某些工作中,這是無法避免的,但如果能擺脫這種情況,會讓你感覺非常自由。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轉換到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工作,這樣你就可以直接與觀眾互動。28

你的交往對象也會深刻影響你的鬥志。有些人能夠給你補充能量,有些人則會消耗你的能量,而你並無法預知一個人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去尋找那些能給你補充能量的人,並避開那些會消耗你能量的人。當然,如果有你需要照顧的人,那就要優先考慮他們的需要。

如果一個人無法理解工作對你的重要性,那就不要與他共組家庭;如果一個人視工作為爭奪你注意力的競爭對手,那就不該選擇他做為伴侶。如果你有抱負,那麼你就必須工作,這幾乎是必然的;因此,一個阻止你工作的人要麼是無法理解你,要麼就是他理解你但並不在乎。

最後,一個人的鬥志與身體狀況息息相關。你需要用身體去思考,所以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你應該堅持定期運動、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睡眠品質,避免使用危險的藥物。跑步和散步都是極好的運動方式,因為它們有助於思考。29

做成一件大事的人未必比其他人更快樂,但他們絕對比未達成此事的自己更快樂。實際上,如果你是一個聰明又有野心的人,卻只是在工作中混日子,反而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聰明且有野心的人如果未能有所成就,他們往往會變得憤世嫉俗。

讓好奇心引領你

想要給其他人留下印象是可以的,但選擇正確的人非常重要。你尊重的人的意見是有價值的訊號。而名聲,可能來自你尊重或可能並不尊重的更大的群體,只會增加無謂的噪音。

一種工作的聲望頂多只是一個滯後的指標,有時甚至完全錯誤。如果你把任何事情做得足夠好,你將使它具有聲望。所以,對一種工作的問題並不在於它有多大的聲望,而在於它能做得多好。

競爭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激勵,但不要讓它來為你選擇要解決的問題;不要因為別人在追求某事就讓自己被捲入其中。實際上,除了讓你更努力地工作之外,不要讓競爭者對你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好奇心是最好的指導者。你的好奇心從不撒謊,它比你更清楚什麼事情值得注意。

注意到「好奇心」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有多高。如果你問一個先知如何做出偉大的工作,而他只回答一個詞,我會賭是「好奇心」。

當然,保持好奇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建議。因為僅僅有好奇心是不夠的,且你也無法控制好奇心。但你可以培養它,並讓它帶領你前進。

好奇心是達成一番偉大事業的關鍵,它將為你選擇要從事的領域,引領你走向領域的前沿,讓你注意到領域中的空白,並驅使你去探索。完成偉大事業的過程,就像是與好奇心共舞。

渴望幹大事

信不信由你,但我已經極力將這篇文章的篇幅壓縮。然而,至少它的長度起到了一種篩選作用。如果你能耐心讀到這裡,那麼你對於實現偉大事業一定有著極高的熱忱。如果真的如此,那麼你已經超越自己所能意識到的範疇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有毅力去追求卓越的人,實在是寥寥可數。實現偉大事業的影響因素,說的就是字面上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因素,包括了:能力、興趣、努力以及運氣。運氣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就不去考慮它。同時我們也假設,如果你真的想要創造偉業,勤奮是必須的。所以問題最終回到你的能力和興趣。你能否找到一種工作,讓你的能力和興趣結合,激盪出新的想法?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保持樂觀。因為我們有眾多的途徑可以創造偉大的事業,甚至還有更多我們還未發現的方法。在這所有不同種類的事情中,最適合你的那個,可能是一個你覺得相當適配的選擇,也可能是一個出乎你意料但同樣適合的選擇。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它,以及你的能力和興趣能帶你走多遠,不過這些問題只能通過實際行動來尋找答案。

很多人都嘗試過要創造偉大的事,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阻礙他們的,通常是謙卑和恐懼。想要成為下一個牛頓或莎士比亞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看起來幾乎無法實現。如果真的去挑戰,似乎注定要失敗。但儘管如此,還是沒有人會真的決定放棄創造偉大的事。他們只是在潛意識裡退縮:他們在逃避實現偉業的困難本身。所以,現在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你這輩子,想不想實現偉大的事?現在就立刻馬上,給出你的答案。

我不常這樣要求我的讀者,但我知道,你內心深處對這件事有著渴望(不然你也不會讀到這裡了)。不必擔心自己看起來過於自以為是。你不必告訴任何人這個答案。如果事情太難,你失敗了又如何?很多人面對的問題比這個還要糟糕。事實上,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是你最嚴重的問題,那你真的算是幸運的。是的,你必須努力工作。但是,很多人都必須努力工作。如果你覺得你正在做的工作很有趣(當然,如果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你一定會覺得它有趣),那麼,你在工作中可能會比大多數同行更加得心應手。

偉大的事業就在那裡等待被實現,為何那個實現的人不能是你呢?

感謝 Trevor Blackwell、Daniel Gackle、Pam Graham、Tom Howard、Patrick Hsu、Steve Huffman、Jessica Livingston、Henry Lloyd-Baker、Bob Metcalfe、Ben Miller、Robert Morris、Michael Neilsen、Courtenay Pipkin、Joris Poort、Mieke Roos、Rajat Suri、Harj Taggar、Garry Tan 以及我的小兒子對本文的支持與建議。

  1. 我認為我們無法給「偉大的事」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偉大的成就意味著將某件重要的事做得非常出色,擴大了人們對可能性的認知。但「重要」並無絕對的標準,它只是一種程度的問題,且通常難以在當下作出判斷。因此,在我看來,我們比起去衡量自己所做的事是否重要,更應專注在追求自己的熱情與興趣。只要嘗試去做一些偉大的事情,未來的人們自然會評斷你是否成功。
  2. 很多單口喜劇的創作都來自對日常生活中反常現象的觀察:「你有沒有注意到……?」 新的想法往往源於觀察那些並不琐碎的事情。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人們對新想法的反應像看到喜劇的反應一樣,會笑出聲來並說:哈!
  3. 第二個條件(而你的專業知識足夠讓你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非常重要。如果你對一件大多數專業人士看不好的事情感到興趣,但你不能給出比「他們不懂」更精確的解釋,那麼你可能已經偏離了正軌,開始進入了「異端」的領域。
  4. 尋找你想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僅僅是在你現在的自我和已知的問題之間尋找匹配。你通常需要與問題一同進化。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很難確定我們應該做什麼。搜索空間是巨大的,它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工作種類(包括已知的,和還未發現的)與你未來所有可能的自我之間的組合的總和。因此,你不可能完全搜索這個空間,你必須依靠啟發式(heuristics)的方法來生成有希望的路徑,並將最好的匹配組合在一起。但這個過程並不總是順利的:不同類型的工作之間的相似性不僅僅是歷史的偶然產物,還包含了它們的本質差異。
  5. 好奇心強的人更有可能完成偉大工作,這一特點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釋。其中一個最細微的原因是,透過擴大搜尋範疇,他們更有可能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
  6. 如果你覺得受眾比你笨,那麼帶著這種態度為他們製作產品可能是危險的,因為你和他們的對話可能會顯得傲慢。如果你用一種憤世嫉俗的方式去做這件事,你可能能賺到很多錢,但這並不是通往偉大工作的道路。然而,這些憤世嫉俗的人可能並不在乎。
  7. 我從哈代(Hardy)的《一個數學家的自白》(A Mathematician’s Apology)中學到這個想法,我推薦給所有有雄心壯志並希望在任何領域做出偉大事業的人。
  8. 這就像我們常常高估一天內能完成的事情量,同時又低估自己幾年內能完成的事情量,我們也常常高估了拖延一天所造成的損失,卻低估了拖延幾年所帶來的損失。
  9. 通常情況下,你不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能得到回報,尤其在初期階段。此時,你有兩種選擇:做與你期望工作相關的事,並且逐漸靠近你的目標,或者完全做別的事情,並利用閒暇時間來進行自己的計畫。這兩種方式都是可行的,但都有缺點:在第一種方式中,你在工作中的追求會受到限制;而在第二種方式中,你必須努力爭取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計畫。
  10. 如果你安排好你的生活,它會自動帶來專注和放鬆的循環。一個完美的安排就像一間你能安心工作並且可以步行往返的辦公室。
  11. 也許有一些沒有明確抱負的人在不自覺間做出了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們試圖拓展前述的規則以涵蓋這種情況,那就是:除了追求最佳,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12. 在像演戲這樣的行業中,情況會變得更加複雜,因為其目標是扮演一個虛假的角色。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受到影響而變得過於做作。在這些領域中,應該避免無意識地做作。
  13. 只有當你的信念是無法被質疑且不能被證偽的時候,你才能安心地擁有它們。例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安全的,因為帶有「應當」這個詞的句子並不是對世界的描述,所以很難被證偽。如果沒有證據能證偽你的原則,那你就不需要為了維護原則而選擇忽視部分現實。
  14. 做作比智性的不誠實更容易治癒。做作通常是年輕人的缺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失,而智性的不誠實往往是更深層的性格缺點。
  15. 明顯地,靈感可能在你並非正在工作的時候來到,但你很可能最近都一直在忙於工作。
  16. 有人提出精神活性藥物可能具有類似的效果。對此,我持有保留態度,不過我必須承認,我對於它們的效果幾乎一無所知。
  17. 舉例來說,你可以將第 n 個最重要的主題的關注度分配為 (m-1)/m^n,其中 m > 1。固然,你無法如此精確地分配你的注意力,但這個公式至少提供了一些合理分配的靈感。
  18. 任何宗教的教義都必然會引起爭議。如果每個人都能接受這些信仰,那麼宗教的信徒就無法將自己與其他人區別開來。
  19. 或許列出一份你年輕時曾經好奇的問題清單是個不錯的練習,你可能會發現現在你有能力去解答其中的一些問題了。
  20. 創新與不確定性之間的聯繫引起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由於傳統思維者比獨立思考者更加確信自我,因此他們在爭辯中往往佔據上風,即使他們通常比較愚蠢。最優秀的人往往缺乏信念,而最極端的人卻充滿熱情(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 while the worst are full of passionate intensity.)。
  21. 來自化學家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Pauling):「要想有好的創意,你必須先有許多創意。」(If you want to have good ideas, you must have many ideas.)
  22. 把一個項目稱為「玩具」,就如同說一份主張「並不恰當」一般。這代表已經無法再提出更多實質的批評了。
  23. 判斷你是否在浪費時間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問自己:「你是在創造還是在消費」。開發電腦遊戲比玩遊戲更不易浪費時間,而玩那些你可以創造東西的遊戲比玩那些不能創造的遊戲更不易浪費時間。
  24. 另一個相關的優勢是,如果你還未公開表達任何意見,你就不會對支持你之前的結論的證據產生偏見。在這方面,只要你足夠誠實和客觀,你就可以保持永遠的年輕心態。但這很少有人能做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先前發表的觀點會對自己產生類似信念的影響,只是在數量和程度上有所差異。
  25. 在 17 世紀 30 年代初,丹尼爾‧邁滕斯(Daniel Mytens)創作了一幅畫作,描繪了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將月桂冠獻給查理一世的情景。後來畫家範‧戴克(Van Dyck)也創作了他的版本,以展現他的繪畫技術超越前者。
  26. 我其實一直對「地方」的定義故意模糊不清。至今為止,身處同一實體空間的確有其難以取代的優點,但這種情況可能會變動。
  27. 當其他人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受限時,這種說法就不成立,比如在 SETI@home 或比特幣等情況下。透過定義具有更多節點行動自由的類似限制性協議,我們可能可以擴大這種說法不成立的範圍。
  28. 推斷:創造一個讓人們可以直接與他們的觀眾互動,繞過中間人的平台或方式,可能是一個好主意。
  29. 總是在同一條路徑上行走可能會有所幫助,因為這樣可以釋放大腦的運算能力。對我來說,這是確實的,並且也有一些歷史證據支援這個觀點。

--

--

Cheng-Wei Hu | 胡程維

Subscribe to chengweihu.com for new article and newsletter! 新的文章還有電子報可以在 chengweihu.com 訂閱